|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内蒙古旅游祭敖包

内蒙古旅游祭敖包

关键词:阿尔山,阿尔山在线,阿尔山旅游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阿尔山在线
  • 电 话:15024867188
  • 网 址:http://www.aes.ccoo.cn
  • 感谢 aeszx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85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 

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指的是在自己游牧的区域内,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他们还祟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 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已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内蒙乌审旗的哈德亨、艾古尔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就是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尔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成为某一氏族,某一苏木、某一区域的保护神。方观承《从军杂记》云:"峰岭高处,积乱石成冢,名鄂博,谓神所栖……"纪昀《乌鲁木齐杂记》云:"鄂博者,累碎石为蕞以祀神……"所以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 

敖包即以为神祗所凭,故蒙古民族"敬之甚虔,故遇有疾病、求福等事,辄惟鄂博是求" 。人们向敖包祈求的事项包括:"向天神求雨,向地神求草。""求天神保佑风调雨顺,求地神保佑五谷丰登,牧群兴旺,求人间神灵保佑国泰民安,岁岁太平。"蒙古民族牧人视敖包为草原的保护神。

敖包的种类很多。按数量来分,有一个敖包单独存在。也有敖包群。敖包群中,有七个敖包并列,以正中最大者为主体,两旁各陪衬三个小敖包,名为"七曜之神",也有一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三个小敖包,这是由十三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按年龄来分,有的地方有成年人崇拜的敖包,有孩子们崇拜的敖包。按地域分,有的归一姓所有,或数姓所有,或一家私有,或一旗共有之。按性别分,有男人祭祀的敖包和女人祭祀的敖包。 

根据敖包的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五大类。 

萨布基鄂博 

这类敖包,包括山岗敖包、道路敖包、隘口敖包、滩中敖包、崖畔敖包等等。《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记曰:"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河为标识,则垒石为包,曰鄂博。

今称敖包。"蒙古的祖先,素来就是"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辽阔无际的草原、沙漠、戈壁、丘陵中。为了生活和生产的方便,便在山顶、水边、路旁等一切显眼的地方,垒起各种各样的石堆作为方向的标志,以便寻找和呼唤。这对畜牧、狩猎、军事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起初并不一定是疆界的标志,后来也不是所有的敖包都作了"界碑"。不过因为它们都是作为标志建立的,如果位于边界一带,便很自然地成为两个苏木、两个旗、两个盟、甚至两国的分界线。

清代蒙古人松筠的诗"萨布(蒙语边界的意思)基鄂博,酌规以平治",就是很好的概括。在《绥远通志稿》上,就记载着土默特旗有"官祭"敖包之俗:"官鄂博多在本旗边境与他旗分界之山巅或原隰诸处,昔为本旗之最大祀典"。届时旗里的行政长官都要参加,"名为祭祀,实寓有巡视所部与勘正疆界之意。

"在鄂尔多斯也有类似的风俗,在《成吉思汗祭奠》一书中,就记着"祭礼在七眼井南岗的两个敖包上进行以后,杭锦、鄂托克两旗的王爷要朝北走去,划出两旗的边界线。"清朝晚期以后,甚至出现了专为确定边界而建立敖包的情况。比如乌审旗的德力格尔敖包,就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哈日梅林为了阻止王爷放地,专门建立在内蒙古和陕西边界上的。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包头市东西脑(敖)包来历的传闻。

大约在光绪以前,包头还是座小小的集镇,只有几家买卖字号,周围住的全是牧民,属乌兰察布盟管辖。当时包头有个东脑包,是乌拉特和土默特两个部落共祭的敖包,也是两个旗的天然分界。后来由于放垦招荒,水草和土地的矛盾日趋尖锐。为了防止冲突发生,两个部落的首领聚在一起商议,决定在离东脑包五十华里的地方,另建一座西脑包,作为乌拉特部落的公脑包。东西脑包之间的空地作为缓冲地带,双方牲畜均不得进入。乌拉特部落由于牲畜众多,日感草场不足,便逐渐向西迁走,放弃了西脑包。土默特部落经过谋划,一夜之间将东脑包拆除,把所有的石块、旗幡、哈达等都搬到西脑包上,这样就把土默特的边界,扩大到西脑包一带。这类敖包,一般没有盛大的祭祀,也没有固定的祭日,下面也不埋东西,只是行人路过,骑者要下马,拔一绺马鬃献给敖包;步行者要弯腰,捡几块石头加到敖包上,井口中念道:"德额吉之大者归敖包收获之大者归我们。"然后才可离去。 

敖包祭神 

很多资料记载,不仅蒙古民族,其他北方民族也有自己的敖包。这些敖包,大多是作为一方山水的守护之神供奉的。比如达斡尔族的"白那查",虽然画在树上,却经常在敖包前显灵,实际上就是达斡尔族的敖包神。达斡尔人在放排和狩猎的时候,一定要祭奉白那查,求他老人家保佑太平。《史记·匈奴传》写道:"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旧《绥远通志稿》也说:"各旗蒙人,以石垒成高堆,名曰'脑(敖)包',视为有神之地。"直到现在牧民的口语里,有时还管敖包叫"敖包额吉德"。大约很古以前,供奉敖包带有一种浓厚的自然崇拜性质。黄教传入以后,才跟喇嘛、经卷、禄马诸事物联系在一起,把这种崇拜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敖包像雨后春笋般地到处建立起来,几乎所有像样的山水都修建了敖包,甚至有的牧民一家人也建立了一个敖包,说这是他们家的"风水"所在。特别是后来跟供奉龙王连在一起,祭敖包必是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使之具有了更大的生活实用目的。这类敖包,依其所建之地,常以山水之名呼之。其数量之多,堪为各类敖包之首。它们都有固定的祭日,祭祀也颇为隆重热闹,龙王是汉民族中专司雨水之神,牧区十年九旱,视雨如金,自然把向天祈雨作为祭敖包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地方祭奉敖包,都在夏历五月十三进行,而这天正好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关老爷磨刀,有所谓"干磨""湿磨"之说,而且以湿磨(下雨)最为吉祥。蒙古人祭敖包的时候,通常要请喇嘛念经文。这类敖包,实际上是百姓通过神灵,寄托自己的希望之地。鄂尔多斯的敖包祭词,从浩日穆斯特到黄金世界的山水神仙,上至成吉思汗诞生的布尔罕山喀鲁连河,下至根生土长的阿尔巴斯山和哈敦高勒(黄河)都提到了,最后念道: 

从邻家邻居 到亲朋弟兄从乡里乡亲 到各位友人 从一家一户 到一里一村从白发长者 到黄毛小童 为生命长久而祈祷为生活美满而祭奉 愿活蹦乱跳的五畜长壳带皮的五谷 产得多而健壮熟得透而丰稔 愿围猎的时候能够满载回家门 再祭奉和祈愿金银珠宝 绫罗绸缎能堆积如山岭 我们由衷祝愿年年幸福 岁岁快乐草原常绿 清泉喷涌 我们众位乡邻福大寿增唵嘛哄。 这就是最现实的证明。 

数典祭祖 

在蒙语里,"敖包"一词,常跟"翁衮"一词连起来使用,叫作"翁衮敖包"。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描写词典》中,也把"敖包"列入"建筑"一类,称作"敖包翁古德"(翁衮的复数),这是很有道理的。张华注"匈奴名'冢'曰'逗落'"。"殆以后世蒙地树林甚少,于是鄂博之制兴焉。"(《绥远通志稿》)从这些说法来看,起码可以推出两点结论:现在敖包上扎柳条并环而行之的礼俗,是古俗的遗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祭冢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翁衮。 

敖包为翁衮的最现实的根据,明显不过地体现在它的建筑过程中。一开始我们介绍敖包形制的时候,描述的仅是它的地上部分,实际上每个敖包都有程度不同的地下建筑,并埋葬了不少东西在里面。一般多系王爷或敖包之主的其他人的王冠、服装、金银、武器及生活用具,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翁衮,起码是衣冠冢。由于王爷是宗亲世袭的,这种敖包无疑是家族权威和尊严的象征,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敖包这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在它的有关礼法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1)在酢肉的摊派和分配上,都有严格的法度,是一种政治待遇的象征。比如鄂托克旗王爷的布尔陶勒盖敖包远在毛盖图苏木,离王府所在地(今乌兰镇附近)很远,快马须走一天才能到达。五月十三祭过敖包后,十四必须将羊头和一条前腿给王爷送去。那时天已大热,等送进王府肉也臭了,王爷也不一定会吃。但这是他家口福的象征,不送绝对不行。《秘史》记载着成吉思汗的母亲因为分酢肉不公平,跟俺巴孩汗的夫人翻了脸,就是因为这个原故。

 (2)从前王爷要降罪或赦免犯人,常在敖包前举行。

 (3)如果边关告急,国难当头,需要出兵抵抗的时候,往往要在敖包前举行誓师大会,必要时甚至要用活人祭敖包,以示每战必克的决心。

正因为敖包是陵寝宗室的象征,从前各旗的王爷几乎都有自己的敖包。以伊克昭盟而论,郡王旗治北八十里,有达黑伊勒团敖包,为本旗之公敖包;鄂托克旗治东南约百里,有爱勒克图敖包,为本旗之公敖包;扎萨克旗治西北二十里,有独更敖包,为本旗之公敖包……同时王爷姓氏以外的其他氏族,也都有自己的敖包。这些敖包都各有自己的来历,祭祀的日期和仪式也五花八门。乌审旗的艾古尔靳哈然,住的全是艾古尔靳氏族的人,他们供奉的敖包叫京肯薛德(一位英雄的金抢)。这个哈然下设五个苏木,正月初三大祭的时候,每个苏木各出一名珠玛(司祭),各出一只全羊,由哈然的大珠玛带领五名珠玛主持祭礼。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氏族,住得都像艾古尔靳这么集中。或者原先虽然集中,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走散了。等到能够返回家乡,第一件事就是由长者带领,供奉自己氏族的敖包,在敖包前认识自已的家族。当然也有可能永远回不去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牧民不供奉自家附近的敖包,却跑老远祭另外的敖包,这就是因为有个陵寝宗室的问题。 

"那达慕"的雏形 

关于"那达慕",以前的志书上没有记载,《辞源》里也没有这一条。《辞海》的解释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多在夏秋季节祭'敖包'时举行,一般一年一次,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以及贸易活动。"从这条解释看来,"那达慕"很可能是解放以后命名的,而且是由敖包会发展而来的。从前牧区地广人稀,聚散无定,平时大家都忙于养牧,难得一聚。一到五月十三祭敖包这个季节,水流草青马上膘,牧业大忙季节已经过去,丰收已成定局。于是大家便换上新衣,骑上快马,褡裢里装进奶食,马鞍上捎上全羊,来到敖包山下,举行敖包大会,勇者摔跤,健者赛马,娱神而自娱也。那些牧主,也在这个时候向牧民分股子,安排一年一度的牧业事宜。解放后将阳历六月三十日定为牧业年度,跟祭敖包的阴历五月十三相差无几,往往合在一起举行。由于时代的原因,可能在某个阶段省去了祭敖包的内容,专以庆丰收和娱乐为主,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那达慕"。 

牧区的那达慕大会,有一条规律:凡是参加那达慕的牧民,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不空手而来,总要带一些酥油、奶酪、砖茶之类的东西。拿多拿少,全系自愿,主持者们也不计较。将这些收下以后,主办者根据参加人数,宰杀足够的肥羊,煮在一个大锅里,来者有份,吃个管饱,分文不取。不过就是这一顿,当晚不论多晚也必须散去。承传的习俗是:敖包会上人家(施主)举献敖包的羊背、砖茶、饼子、美酒、奶食等等,剩余的食品分给众人吃掉,全羊留一条羊腿给施主,绝对忌讳个人贪污。据说从前还有一种"曼金陶高"(大锅),一次能盛三头犍牛(指其肉)、三十六桶水、三十二斗大米、二斤盐。第二天开敖包会,头天晚上就得烧火。烧到第二天,几个人用铁锹翻一遍,再焖一会儿就可以吃了。凡是来赶敖包会的,不论民族性别,都可以吃个饱。一直到今天,许多基层的敖包会上还保留着这种遗风。从中可以看出它与那达慕的渊源关系。 

纪念碑 

在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特别是乌审旗一带,普遍流行着"呼拉呼敖包"的说法。乌审旗共有十三个敖包,也叫十三个呼拉呼。呼拉呼是集会的意思,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当年(1227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远征西夏的时候,曾经路过鄂尔多斯。据说当时每破一城,一定要事先把军队集合于某一高地,进行战斗动员和讲解战术,结果总是取胜。后人为了纪念这些地方,就垒起敖包加以供奉,名之曰呼拉呼。说来也奇怪,凡是有呼拉呼的地方,附近总能找到一座废城堡的遗址。鄂托克前旗查干陶勒盖苏木的呼拉呼敖包,附近就有白城的遗址。乌审旗嘎鲁图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和呼和淖尔嘎查交界处的铁木尔敖包附近也有废城一座,清泉一道名叫巴音布拉格。民间传说敖包下埋着一位名叫陶贡铁木尔的将军,是跟随成吉思汗攻打这座城时牺牲的。他牺牲之后,便把他埋在现在的地方。因无土覆顶,便从附近挖了许多泥堆在上面,形成这座敖包。挖泥的地方涌出巴音布拉格,绕敖包东流而去。每年正月初三和五月十三,人们都要去那里焚香祭典。据查《蒙古秘史》确有陶贡铁木尔其人,为成吉思汗一二零六年开国大典时所封九十五名千户诺颜中的第六十一位。根据《中国通史》记载,当年成吉思汗的确曾攻打过这一带,其时西夏的局势已经十分严峻,连换了三个皇帝,蒙古军也损失不小。乌审旗至今流传的呼拉呼祷词,仍然保留了当时的战斗气氛: 

囊括五族四夷, 包容天下的圣主成吉思汗! 从你的时代开始, 誉满布尔陶亥的十三座呼拉呼。 你的盛祭之洪福, 我们长跪而请求。 让那黑心之徒, 屈膝于脚下。 请保佑我们, 免遭外敌欺侮! 

同时,乌审旗的敖包是十三个,鄂托克旗的敖包十三个,锡林郭勒盟的敖包也有十三个(不过是堆在一起的:中间一个大的,四面各有三个小包)。鄂托克旗的十三个敖包,也称为十三个军敖包。根据学者罗卜桑悫丹的考证,敖包自唐代发展成十三个以后,也叫十三个英雄敖包。看来,敖包确系一处纪念和凭吊英雄的地方,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纪念碑,而且恐怕在黄教传入以前就存在了。 

据调查,在敖包中,还有一个反面的例子。它不是作为英雄的纪念地,而是作为镇压坏人的纪念地供奉的。这就是巴盟乌拉特中旗巴音哈太苏木的宝日提格敖包。据苏木一离休的老干部介绍,这座敖包埋的是一位外号"毡帽诺颜"的人的顶子。毡帽诺颜是喇嘛出身,从塔尔寺回来以后戴一顶呢子礼帽。当地牧民不认识呢子,就管他叫毡帽诺额。此人仗势欺人,贪财好色,每天晚上都要糟踏一名妇女。七十个台吉愤愤不平,就联合起来罢了他的官,将顶子拧下埋在巴音哈太南面包吉日沙拉的东北部。每年到了这天,七十个台吉便集合起来前去祭奠,实际上是为了纪念这件大快人心之事。

敖包的兴建首先要选择地点。一般要选择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选定位置以后,划出一定大小一个圆形地方,在这里用土或石造成小冢……冢上植树。所有这些敖包,全部供奉在野外,时时刻刻仰望着苍天。 

敖包建造的仪式,在很古的时候大约比较简单。俗谓"生之土为黄金,饮之水是甘露",蒙古民族离开故土阿尔泰、喀鲁连南迁的时候,总要携带撮土块石,将其埋在落脚之处的山上,上建敖包加以供奉,举行敖包会以示庆贺。黄教传入以后,建造敖包的时,首先要请喇嘛选择一块风水宝地,挖下三尺多深,将盛有"颂希格"的箱子或磁罐埋进去。由于建造者的目的不同,"颂希格"的情况也千差万别:想发财致富就放五谷杂粮、骏马鬃尾;想健康长寿就放药物;想安定太平就放弓箭。有的说把这些东西装入罐中或净瓶埋入土里就行了,有的说要先将它们装入招福香斗或十三种成份组成的香炉中,然后再放入箱中才能埋土。不论属于何种情况,都要用五色彩缎封口,上印"唵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伴随喇嘛的诵经之声,将土填到与地齐平,夯筑结实,其上再建石头敖包。敖包建造的时候,除了主持喇嘛和敖包的发起人以外,别人绝对不能在场。

随着时代的变迁,敖包建造的礼仪也渐趋繁复。有的在敖包动工的前三天,就请几十乃至上百喇嘛,来到相中的地址,开始诵读《乌力吉呼图格奈曼葛根经》,然后在地上挖出一个深丈五、径七尺的圆坑,周围用砖头砌起来,好像一座无顶蒙古包。旁边要留一个供人出入的通道。接着再做一个四棱尖头的紫檀木桩,上面简要地记上敖包建立的日期、原由和主持者的姓名,将其砸入圆坑底部的中心,上面铺好大毡,摆好三张木床,上置敖包之主的四季服装、弓箭、鞍辔、锅勺、盘碗等物,火撑像平常一样支在当地,架起沉香木作欲燃之状。然后将坑顶封闭,埋入黄土,使与地平。这时喇嘛们经由通道进入敖包,点燃佛灯,摆放羊背,诵读《德布吉德舍日吉木经》,接着走出敖包,将通道堵死,再在地上建几丈高的石头敖包。

关于敖包的祭礼,由于它们各自的来历和性质不同,其祭礼的日期、规模、形式和组织都不一样。鄂尔多斯、乌拉特部多在阴历五月十三举行,察哈尔、乌珠穆沁部多在阴历六月十三或二十五举行,阿拉善(土尔扈特)部多在阴历六月初三举行……不过多数都在夏秋季节。一般一年进行一次祭祀,偶尔也有一年两次的。祭祀时间的长短也不一定,乌珠穆沁、鄂尔多斯要求在一日之内祭完,巴林则能延长到五至七天。旗敖包的祭祀,通常都有严密的组织,主要由四人组成:达玛勒敖包祭祀的总承担者;霍牙格或浩林宝什嘎按照公例向百姓征收祭品者;尼尔巴施主所献物品的登记保管者;德木其备办茶饭者。他们必须根据不同敖包的不同要求,在相应的时间里把该办的事情办好。

到了祭敖包这天,人们穿上新衣,骑上好马,从四面八方(事实上在祭放包的前天晚上,多数人已经赶到敖包山下的会场周围就宿)向敖包进发。到了敖包跟前,一般要从西南登上敖包山,由西向东绕着敖包顺转(顺时针)一圈,来到敖包正前方香案前叩拜以后,将带来的石块加在敖包上,用五色哈达、彩旗、禄马等将敖包妆饰一新,使它恢复了生气。然后在敖包前的祭案上,摆上全羊(要盛在大盘里)二八只,两边摆上牧民奉献的全羊、鲜乳、奶酪、黄油、圣饼、白酒、什锦粥、盐、茶等红(肉)白(奶)食品,念一种专门的经文,使这些食品变得圣洁以后,喇嘛们开始燃放柏叶香火,煨桑行祭,这时鼓钹大作、号管吹响、法铃齐鸣,香客们不论僧俗尊卑,大襟铺地,向着敖包三拜九叩,祈祷"风调雨顺,五畜骤增,无灾无病,禄马飞腾(运气好)",继而将马奶、醇酒等泼散到敖包上,诵读《敖包祭词》。这时香客们便群起仿效,围敖包顺转一圈,将食品象征性地祭洒在敖包上,接着献哈达、举佛灯。同时要将某头牛、马、羊等净化成为神畜(有的地方将玉点黑骏马牵来,将其童鬃[即从未剪过的鬃]系以五色彩绸,绕火堆一周使其圣洁成为神马。如果以前的神马眼睛或蹄子有了病,就不能再作神马,便要选一匹同样毛色的代替。成了神畜的牛马羊大多要撒野,不能拉到市场交易,不得让妇人或外人骑乘。神马老死以后,要将其头骨放到敖包山上,名之曰"马头水晶")。最后众人双手托举哈达、食品等物,口喊"呼瑞呼瑞",举行招福致样的仪式,至此祭礼便告结束。于是大家便回到山下帐篷之中,分食祭祀敖包的酒肉,称为"敖包的口福"。在分食之前,要将主祭全羊的某个部位(肥尾、前腿或脊骨等)献给敖包之主(即敖包建造者的后代主要祭祀人),大家才能喝酒吃肉尽情娱乐。旗里一般都要置备一口名曰"曼金陶高(原为喇嘛的茶锅)"的大锅,一次可煮三头牛的肉,人人可食,为散福。饭罢,开始好汉的三技比赛,即那达慕大会(蒙古民族的那达慕大会就是由此而来的)。 

祭典敖包的礼俗,各地虽然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不少差异。有的地方祭敖包时出行的仪仗相当盛大。乌珠穆沁亲王的敖包在祭祀的时候,要由王爷仕官领头,全旗二十一苏木、六个召庙的僧俗人众都要加入仪仗,浩浩荡荡向敖包进发:最前面一人手执布特(为一布包的乌龟,布上印有八地九色和藏文咒语)法轮而行,意为镇慑地方鬼之人。其后是王爷的白通大(仪仗之首),朝服佩剑,开道引路。后有二人手举旗苏鲁德相随,再后是十八名赫牙(小吏)分两行随行。接下去是王爷或骑马或坐车而行,赶车牵马者共有六十个赫牙陪伴。而后是活佛喇嘛、各位仕宫和平民百姓,一齐相随来祭敖包。如果是转世活佛和僧侣供奉的敖包,最前面也有一人背负布特而行,其后一人手执达达日(一种绸缎做的旗帜)紧跟,再后一人腰缠丁瓦(代表喇嘛席位的黄缎垫子)而行,更后一人手撑黄罗伞盖而行,伞盖两边有转世活佛和有衔喇嘛护卫而行,登上敖包诵经祭典。此外,进行好汉三艺比赛和奖赏的情况也各各不一:科尔沁敖包会上多不射箭,而赛掷比鲁(一种猎具)却比较普遍,还有儿童摔跤等等。鄂尔多斯赛马不仅要奖赏前九名,还要把跑在最后的驽马也给于一定奖励,说它惟其跑在最后,才把所有人众的福都囊括回来,因而也奖饼子一盘、羊头一颗。乌拉特比赛摔跤的时候,最末的一名称之为"希瑞布和"(被摔倒沾上泥土之意),要从头浇下一罐酸奶,奖一方粉绢哈达作为纪念。 

祭祀敖包是全旗性的集会,从前王爷便利用这一机会给某些人加官晋爵,封赏功勋摔跤手,逮捕或赦免犯人。有时还判断官司,划分水草。各地商人多在敖包会上摆摊售货,进行物质交流。它还是亲朋好友和青年男女相逢会面、相亲谈婚的极好机会。敖包的达玛勒,也要借此机会宣布全旗各苏木布施祭品的情况。

酒 祭

即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地洒在敖包上。洒奶酒而祭,这是蒙古民族最崇尚的礼仪。这种习俗在《蒙古秘史》第103节里早就有载:成吉思汗在祭祀布尔罕山时,曾"把带子像数珠似的挂在脖颈上,帽子搭在臂上,手捧胸膛,向着太阳,给布尔罕山行九叩礼,跪拜祈祷,洒马奶子奠祭"。 

火 祭

即在敖包前焚烧一堆干牛粪或干树枝,排列成队绕火转三圈,并叨念着自己氏族的姓氏,手捧祭品,把全羊肉投入火堆里燃烧。蒙古民族的萨满教认为火是最圣洁的,因而以火祭敖包。 

玉 祭

玉器在远古天人相通的祭祀和招魂中成为仪式法器。在辽西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发现大量的古玉,可为佐证。玉为通神之桥梁。古代汉族也用玉祭。 

血 祭

又叫红条,即杀牲祭祀。他们认为牲畜为天所赐,故杀牲以报天。满文《通鉴纲目》云:"依蒙古风俗举行祭礼时,杀牲畜,用牛马奶行灌礼,再由萨满做祈祷。""他们还取心脏、洗血浆、切肉脂,吊起来,且用濡革细筋来缠绕鄂博。""萨满教时代蒙古祈祷方式是垂下头来,用姆指、食指和中指合掌,撑住额部。"血祭的习俗是最原始的。 

敖包在平时尤其是供奉以后也有不少禁忌。诸如妇女不能上敖包顶,不能在敖包会上骑马参赛。行人不能骑马从敖包旁边经过,一定要下马才准通行。敖包附近不能捕鱼捞虾、打柴伐木、围猎杀生等等,因此直到今天,敖包山上的自然环境都是保护得比较好的。 

敖包文化中的藏传佛教文化也是比较浓厚的,只是因为受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影响特别浓。祭祀时有喇嘛诵经、摆供,甚至于祭祀活动由喇嘛来主持。拜祭者除了绕敖包泼洒奶食,还要向喇嘛叩头,接受灌顶礼,都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内容。 

敖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游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敖包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同样地具有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文化成分。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有很多敖包均恢复了多年没有举行的活动,更主要的是在原有的祭祀活动得到充分保留继承的同时,娱乐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更加浓烈地表现出来,而且在这两方面又有许多时代性的文化成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新鲜感和实用的内容,倍受牧民的欢迎,这样,就将敖包活动由固有的传统文化氛围,扩展到贴近现代文明的轨迹。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